跑竹馬的角色,少則十個(gè)八個(gè),多則十四、十六個(gè),現(xiàn)在的這種燈會表現(xiàn)形式已發(fā)展到了ニ十多個(gè),一般為雙數(shù)。其中引馬、趕馬、頭馬,二馬(項(xiàng)馬)、中馬(腰馬)、尾馬比較重要,各有角色要求,各具鮮明特色,需要“好把式”來表演。
跑竹馬的表演形式簡便,動作也比較簡單,跑動時(shí),以走場為主,有“雙進(jìn)門”、“四門斗”、“水溜溜”、“繞八字”、“蛇蛻皮”十字靠”、“剪子股”、“跑圓場”、“二龍出水”、“南瓜蔓”等十余種場圖。表演時(shí),伴奏樂器大多使用鑼、鼓、镲等打擊樂器,有的地方也用嗩吶吹奏民間樂曲。
陽城褲馬
山西雷城市的陽城縣,表演者將中式大檔褲填清千草,一頭作馬首,一頭作馬尾,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,外加馬頭,人積稱之為“褲馬”。
跑竹馬的演變
相傳唐明皇時(shí),有宮廷舞師能夠吹竹以指揮馬跳舞,煞為壯觀。這種表演傳到民間后,人們用扎制的紙馬進(jìn)行集體表演,演變?yōu)榻裉斓摹芭苤耨R。
各地跑竹馬表演差異
山西沁縣跑竹馬由四名女童騎馬、四名男童手持兩塊云燈配合竹馬表演,而山西永濟(jì)縣的跑竹馬則由馬、馬童、騎士各八人組成,其他地區(qū)的表演人數(shù)和形式也都因地而異。
近年來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四川燈會舉辦地也越來越多。燈會已經(jīng)不再是唯一的節(jié)慶氛圍元素。四川很多地方的燈會舉辦都與本地的民俗文化配合表演,燈會僅僅是文化活動的媒介。社火表演、踩高蹺、舞龍、文藝表演、炮竹馬表演等只是更加豐富了燈會內(nèi)容。